栽植水生植物有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:
一是在池底砌筑栽植槽,铺上至少15厘米厚的培养土,将水生植物植入土中。在池底砌筑栽植槽则需在水池建造时,在适宜的水深处砌筑,再加上腐殖质多的培养土。种植器一般选用木箱、竹篮、柳条筐等,一年之内不致腐烂。
二是将水生植物种在容器中,再将容器沉入水中。用容器栽植水生植物再沉入水中的方法很常用,因为它移动方便,例如北方冬季须把容器取出来收藏以防严寒;在春季换土、加肥、分株的时候,作业也比较灵活省工。而且,这种方法能保持池水的清澈,清理池底和换水也比较方便。
种植水生植物时应根据品种确定种植密度大小,不宜过大或偏稀。
密度偏大主要出现在植物个体较大的水生植物,如斑茅、芡实、再力花、海寿花、千屈菜、蒲苇、大慈姑、薏苡等。密度太大,不仅浪费苗木,而且由于植株的营养面积过小,种植后恢复时间延长,长势不良,同时形成通风条件差,光照也不好的环境,而导致病虫害发生,严重影响景观。
密度偏稀主要出现在植物个体较小的水生植物:尤其是莎草科、灯芯草科等叶子较小或退化成膜质、主要营养体和观赏部位都为直立茎(或称杆)的水生植物,如灯芯草、旱伞草等。密度偏稀,植物群体的种间竞争处于不利地位,易使杂草繁衍,给养护管理带来很大困难,影响保存率。如不及时采取其他措施,最后往往成为一片荒芜之地。